[卯时·陈家祠·仪门惊鸿]

晨雾尚未散尽,陈家祠的三进三路建筑群已在微光中显露出轮廓。推开厚重的朱漆大门,门簪上“陈氏书院”四个篆书大字带着晨露的湿润,门枕石上的“胡人献宝”石雕正被第一缕阳光照亮——深褐色的花岗岩上,卷发胡商的袍角褶皱里还藏着明代青花瓷的纹样。

穿过刻有“圣旨”二字的牌坊,天井中央的“聚贤堂”前,两株百年九里香正簌簌落蕊。抬头仰望,21米高的正脊上,“群仙祝寿”陶塑长达27米:寿星公的鹤氅用孔雀蓝釉料烧制,衣袂间飘出的祥云竟由三千多片陶片拼接而成。廊檐下的“金漆木雕花篮”更令人称奇,直径不足30厘米的花篮里,荔枝、龙眼、杨桃等岭南佳果皆用黄杨木雕成,果核细如米粒却清晰可辨。

[辰时·陈家祠·后寝探秘]

绕过中堂的“八仙过海”石雕屏风,后寝的“象牙球”展柜前已围了不少游客。这颗由30层镂空象牙球组成的珍品,每层都雕刻着不同的岭南戏曲场景,转动时内层的“粤剧小武”衣袂与外层的“花旦”水袖仿佛在空中交织。展柜旁的砖雕“郭子仪祝寿”照壁,人物面部仅拇指大小,却能看清胡须的根根纹理。

[巳时·陈家祠·青云巷陌]

从陈家祠西门出来,沿多宝路西行三百步,便撞见永庆坊的“青云巷”。这条宽不足两米的小巷两侧,是保存完好的清代“竹筒屋”:左侧45号民居的趟栊门由13根坤甸木组成,右侧52号的满洲窗镶嵌着从槟城运回的彩色玻璃,阳光透过玻璃上的“福寿康宁”纹样,在青石板上拼出流动的光斑。

巷尾转角处,一面爬满炮仗花的老墙前,几位阿婆正用粤语唱着咸水歌。墙根下的石磨旁摆着竹编簸箕,里面晒着陈皮与龙眼干,空气里弥漫着柑橘与焦糖的混合香气。不远处的“永庆码头”旧址,停泊着一艘复刻的“花尾渡”游船,船舷上“荔湾渔唱”四个烫金大字在河风中微微晃动。

[午时·永庆坊·骑楼食光]

恩宁路上的“西关打铜铺”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,老师傅正用紫铜敲打一只“云纹汤煲”。铺子对面的“阿婆牛杂”档口前,排队的食客已从骑楼廊柱排到街心:土陶锅里的牛肺、牛肠在八角、桂皮与柱侯酱中咕嘟作响,阿婆用竹铲翻动时,褐色的汤汁溅起细碎的油花。

永庆坊的logo十分的大,我们一行几个人要去拍照,然后可能站到了别人的店的楼梯上,然后那个人说不要在这里拍照,请你下去,我当场大众点评给他了一个零星差评,nmd我就站在那里一下,你能不能态度好一点?

本来还想进去吃个东西的,我直接大众点评评价说:这家店铺的老板赶客,不要来黑店

[酉时·荔枝湾·雨打芭蕉]

暮色将临时,一场骤雨突然降临。躲进荔枝湾畔的“西关大屋”展览馆,雕花酸枝椅上还留着前一位游客的体温。透过蚝壳窗望向庭院,雨珠正顺着滴水瓦坠入青石板拼砌的“金钱眼”地漏,檐角铁马发出清越的叮当声。雨稍歇时,对岸的“五秀桥”已亮起暖黄色灯光,桥身倒映在水中,与岸边的芭蕉叶影组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——水珠从叶尖坠落,在水面激起层层涟漪,将桥影揉碎成一片晃动的金箔。

[亥时·陶陶居·夜茶笙歌]

第十甫路上的霓虹初现时,陶陶居的“明阁”雅座已座无虚席。踩着柚木地板上楼时,可以听见三楼粤剧茶座传来的《帝女花》唱段——“落花满天蔽月光,借一杯附荐凤台上”的婉转唱腔,与楼下“一盅两件”的碰杯声奇妙地融合。

临窗坐下,点一壶“蜜兰香单丛”,茶盅里的茶汤泛着琥珀色光泽。片刻后,身着旗袍的服务员端来四层点心架:顶层的“水晶虾饺”皮薄如纸,隐约可见里面三只完整的鲜虾;底层的“艇仔粥”上撒着炸花生与薄脆,鱼片在热粥中微微卷曲,姜丝的辛辣恰好中和了海鲜的鲜甜。抬头望向窗外,骑楼廊柱上的红灯笼与霓虹灯牌在雨雾中晕染开来,恍若百年前《申报》记载的“西关不夜天”盛景